漫談戰陣與象棋佈局

象棋是象徵戰爭的棋戲。象棋的佈局,就如同古代戰爭中的戰陣的意思。陣同陳,也作“乘”。據宋·陳博良《歷代兵制》引《魏書》說,漢承秦制,會五營士為八陣,名叫“乘之”,故而陣又通乘,其本義是指戰車和徒(步卒)的隊形排列,也就是起源於車戰時期的專用軍事術語,以後則泛指軍隊戰鬥隊形。
  戰陣的優越性,就在於訓練有素的密集隊形和紀律嚴明的計劃性行動。《六韜·均兵篇》說,車、騎、步(即車馬兵)三個兵種,在平坦的地形上作戰,如果是單個戰鬥,則一名騎兵抵擋不了一名步兵,但若列成隊形戰陣,則騎兵可以和數量八倍於已的步卒作戰。春秋時的軍事家,把戰陣訓練列為第一位,把個人武術列為第二位,因為任何無組織、無紀律的烏合之眾,即使個人武術技術再高超,也無法和有戰術素養的戰陣佇列相抗衡的。古時的步兵,以五人為“伍”為基本單位,然後便“兩”,為五“伍”二十五人。橫排成“行”豎排成“列”。早期的陣,都是戰車和甲士兵卒混合編隊的。25乘戰車的編制稱為“偏”;戰術上有時因要攻守兼顧,左右兩偏車卒混隊的陣形互相掩護、交叉變換陣形,或方陣、或圓陣、或“六花陣”等。比較有名的陣名有“魚麗之陣”(鄭國子元創立)、“魏舒方陣”晉大夫魏舒創立)、“雁行陣”(《孫臏兵法·十陣》)、“鵝鸛陣”(名將吳起創立)等。
   
  純步兵的方陣是魏舒創立的。公元前541年,他與西北民族鍬人遭遇,地形所限,不得不“毀車以為行”,用獨立的步兵佈陣取勝。
  象棋的發明,一開始便是兩陣對圓,不像圍棋那樣需要一子一子新增上棋枰,所以象棋更像古代時的戰陣對峙,佈局的多種多樣,也很像古代戰陣之陣法演變。《司馬法》中說:“攻戰守,進退止,前後序,車徒因,是謂戰參。”也就是說攻守兼備、進退有限度,次序井然,車兵與步卒相互依存,交叉掩護,這多麼像象棋中的戰術和殺法呀!象棋中的士、象,屬防禦體系,古代戰爭中的防禦寨柵稱為“戰格”。唐·杜甫《潼關吏》一詩中有:“連雲列戰格,飛鳥不能逾”。之句。象棋佈局如戰爭之佈陣,都是要爭先奪勢,掌握戰爭之主動權去奪取勝利。正如《戰國策·秦》所說:“綴甲歷兵,效勝於戰場。”古代的象棋手們,很早便認識到了象棋佈局的重要性,並研究出許多的佈陣法,著名的古棋譜《金鵬十八變》就是早期的象棋佈局及全域性的鉅著,這部鉅著記錄了當時的象棋高手所精心設計的許多的佈局陷阱,這些佈局陷阱至今仍然放射著它的光輝,仍能在對局實戰中遇見到,而且被棋藝作家選輯入諸如《象棋佈局陷阱》之類的書作之中。以殘局研究為主的明代棋譜--大型鉅著《適情雅趣》,特意將《金鵬十八變》全域性譜輯錄於書尾,證明古代棋手物件佈局研究的重視。一個象棋手,必須學會與掌握象棋佈局的各種正規的佈陣法,這是許多棋手甚至是數代棋手的先進的實踐經驗的總結,是棋手必備的基礎知識,是雙方不致吃虧的正規佈局,亦即兵法所謂之“正”;為了在實戰中實現爭先奪勢的需要,還要學會掌握戰機,靈活機智地佈置陷阱,圈套,誘鉺,亦即時麾的稱謂:“佈局飛刀”、“佈局導彈”等戰術。象棋佈局的發展,是歷棋手們的實踐經驗和積累。開始時,人們認識到中炮的威力很大,所以“起炮在中宮,觀棋氣勢雄。”後行一馬,跳馬保護中卒,為了左右子力平衡,便於呼應,而以另馬跳邊,就成了“單提馬”的佈局,這樣的佈局,中路仍感薄弱,於是用雙馬保護中卒,形成拱衛之勢,這就是屏風馬布局;
  同時,也有人用還擊的策略,走“順手炮”或“逆手炮”、沿著這條路,佈局不斷革新、發展,到了今天,已是千資百態,佈局流派舉不勝舉。每個棋手都有他自己喜愛的、慣用的象棋佈局,可謂各有特色。

漫談戰陣與象棋佈局